各区、县人民政府,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,各直属机构: 现将董军常务副市长在2010年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,认真贯彻执行。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○一○年四月七日 董军常务副市长在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 (2010年3月24日) 同志们: 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始,到现在已经有7年时间了。在这7年的时间里,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安排和部署,围绕节水型社会的建设,各级、各部门、各区县都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。今天的会议,既可以说是工作会,也可以说是动员会,因为今年国家要对我们西安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验收,剩下的时间不多了,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和冲刺阶段。一会儿,杨立同志就这项工作要进行具体总结和安排部署,乔高社同志还要代表市政府与13个区县政府、26个市级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,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。下面,我讲几点意见,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。 一、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已取得初步成绩 建设节水型社会,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实践。这几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正确领导下,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下,经过全市水务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,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,主要有这样三个特点: 一是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。同2003年试点初期相比,我市万元gdp取水量由187.2立方米降至77.9立方米,减少了58.4%;用水总量维持在17亿多立方米的水平,且略有减少。在gdp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,万元gdp取水量持续下降,用水总量也不增反降,说明我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有了明显提升。 二是水生态环境明显改观。近几年,我市加大城市排水管网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相继实施渭河、灞河、沣河等城市水系综合治理,建成了汉城湖、曲江南湖、氵产灞河等水生态景观工程,新的城市生态水系架构基本形成,整个城市充满了灵气和活力,初步形成了人水和谐的格局。 三是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。去年,市政府将城市供排水、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职能划归市水务局,“大水务”管理体制基本形成。整合全市供水、水运营、污水处理等资源,组建水务集团,为高效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体制保障。 尽管水资源工作成效显著,但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。我们必须看到,我市水资源短缺、浪费以及水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,并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:其一,高耗水生产方式依然存在。目前,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4倍。按照现行模式发展下去,到2020年,全市用水总量将达到30亿立方米,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是不吻合的。其二,水资源需求量持续增长。到2020年,西安城市人口将增至1000万,用水总量将大幅增加,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。其三,水资源供给能力不强。省上核定我市水资源总量为23亿立方米,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6亿立方米,加上境外调水,水资源可利用量也只有23.6亿立方米,增量非常有限。还有大家近期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,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地区,出现60年甚至百年不遇的干旱,值得我们引以为戒,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早作打算。我们必须把水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,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,转变用水观念,优化水资源配置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,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 二、细致准备,查漏补缺,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对我市进行验收,这既是对我们过去七年试点工作的一次检阅,也是对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次推动,更是对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次评估。各部门、区县特别是水务局,要认真准备,细致谋划,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验收。一是做好验收准备。要加强同水利部的沟通,了解验收程序、环节和重点,让专家组全面了解我市所做的工作,看到我市的亮点和特色。二是认真查漏补缺。要对照国家验收标准,逐项进行自查,搞清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,一项一项改进,一条一条解决。三是持续深入推进。要以迎接国家验收为契机,认真总结过去的好做法、好经验,持久深入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,从根本上破除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。 |